大學生不如工人的收入高 現行教育制度的陣痛來源
559萬大學畢業生的陣痛
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常戲謔得說:“造原子彈的不如買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體腦倒掛成為那個時代的突出問題。10多年后,體腦倒掛卷土重來,是什么造成這一現象,它會持續多長時間?
記者在人才市場上采訪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現在大學生太多了”,過剩讓大學生自己找工作的時候也非常沒有底氣。一位女生對記者說:“ 現在很迷茫,每天無所事事,我是專科生,就業的壓力真的非常大”。
教育部公布的數據表明,從2001年開始,我國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大幅增加。當年畢業生114萬,2004年這個數字翻了一倍多,達到280萬,今年,這個數字將再翻一番,達到創記錄的559萬。在畢業生人數急劇上升的同時,就業率呈現出下降趨勢,近三年幾乎都在70%到80%之間徘徊,這還不算一些就業后隱形失業的學生。由于就業市場的嚴重供大于求,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也在不斷下降。在武漢人才勞動力市場上,從去年起,大學畢業生起薪開始低于技工,今年這種差距進一步加大,大學生的起薪在1200元左右,而技工的起薪已經達到1500元。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和中認為,我國培養的高端人才顯然過剩了,呈現出倒金字塔形態,高端過剩,低端緊缺,實際是市場對教育制度的一種懲罰。
李和中教授解釋說,所謂低端緊缺,主要是培養未來的技術工人過少。我國目前多數地區依然處于工業化初期向中期過渡階段。這一階段,市場上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不應該超過勞動力總數的15%。而按照我國現行的教育培養體制,這個比例明顯出現了問題。以2006年為例,當年全國大學畢業生達到413萬,而市場上急需的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只有364萬,技工的人數反而比大學生還要少100多萬。
除了過剩外,造成大學生薪水不高的另一個原因是動手能力差,技能達不到企業的用人要求。在武漢人才市場上,經常聽到用人單位的抱怨,工商專業畢業的不會起草合同,自動化控制專業的上不了機床。一些大學生也承認,學校在技能培養上有所欠缺。本科畢業生曾莉說:“經濟類的,本科都是泛泛的,都是原理。”
省社科院陳建華研究員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性人才的內涵也應該有所變化,大學生應當和技能結合,企業對市場急需的,自然能給高價。
陳建華認為,從長遠看,隨著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加大,知識性人才的市場價值會慢慢得到體現。現階段,大學生不如工人的收入高只是現行教育制度的一種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