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江蘇的58所高職院校、28所中職院校和11所省外高職院校,以及來自德國、新西蘭、越南等國的19所職業院校和職教研究機構的260多名代表參加了在南京召開的中德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大會。國家教育部第一次以官方身份正式參加,這也為此次大會增加了官方色彩。
“教育是一切公平的起點。”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在大會報告中指出,職業教育要樹立全納教育的概念(所有全社會的人都能接受教育),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而實現路徑就是要堅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的發展方向和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針。
職業教育是實現持續發展的長效政策
一個金融海嘯背景下的國際交流大會自然回避不了“危機”話題。金融海嘯所帶來的稅收下降已經對公共教育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職業教育不僅要面對金融海嘯對自身產生的沖擊,更重要的是職業教育還要承擔化解金融危機的責任。”在章新勝看來,“加大職業教育的持續投入是根本防范金融風險的‘治本’之策。”
這一論斷在德國聯邦議員、聯邦議會教育委員會副主席考妮娜?彼博(Cornelia Pieper)的主題報告中也得到了印證。“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時候,企業在世界范圍內尋求高效生產和發展的位置,生產能力和工作質量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兩個因素主要取決于教育和能力,但人們需通過教育和培訓的長期學習才能得到這兩種素質。”考妮娜?彼博表示。
世界經驗顯示,現代工業進程的國家,無一不借助完善教育體系以及職業教育實現經濟起飛的。德國經濟的“堅挺”即是明證。作為德國在華成功投資的典范以及此次大會的承辦單位,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總裁李慕松表示,“德國的雙軌制職業資格教育,對德國經濟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各國的楷模。而先進、完善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只有在腳踏實地實際的交流和實踐中才能得以發展和實現。未來,職業技能和職業資格培訓,將比自然資源對全球競爭力和一個國家的福利有更大的影響,因此,擁有訓練有素、掌握技能的勞動力來適應工作崗位迅速變化的需求就特別必要。”
這個會議的意義已經遠遠超越了它的初衷。考妮娜?彼博表示,建立一個國際的職業教育平臺是中德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大會的目標。這個平臺將促進兩國職業高等教育系統的長期發展。“這取決于系統的質量和靈活性,必須同時滿足個人要求和工作單位的需求,而不論對于教育的投資是否可能得到可觀的回報。”
職業教育企業化進程亟待加快
中德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大會所傳遞的一個重要信息就是職業教育要面向市場,面向企業。“職業教育不僅要開花,更要結果”,章新勝表示,“我們不僅需要愛因斯坦,也需要愛迪生;我們不僅需要祖沖之,也需要魯班”。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技能人才的供求失衡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8年《社會藍皮書》顯示,2007年全國近500萬高校畢業生中,至今仍然有10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而許多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卻在抱怨缺乏熟練的工人。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為企業輸出合格的高素質人才成為職業教育的首要任務。“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將歸功于工人的創新且依賴于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為導向的持續職業培訓。”這是中德職業教育國際交流大會上與會專家所達成的共識。
此次大會選擇在南京召開,正是由于江蘇的職業教育的實踐環境已經基本形成。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丁曉昌作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江蘇的職業教育規模比較大,職業教育體系比較完善。全省現有中等職業學校634 所,有獨立設置的高職高專院校77 所。中、高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到225 萬人,職業教育規模居全國第一。職業教育的發展為江蘇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
作為江蘇經濟對外開放的一個縮影,同時作為德國職業教育聯盟的最積極成員之一,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自2004年起就啟動支持職業教育的助學計劃,在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等地建立菲尼克斯電氣工業自動化實驗室。現在已經建成6個菲尼克斯電氣工業自動化實驗室。
“菲尼克斯電氣中國公司15年的持續成長,得益于改革開放大環境,得益于各級政府支持,也得益于一個100%本土員工,100%本土管理的優秀團隊,特別值得提到的是一支高度道德覺悟,又有高度職業技能的工程師、技師、技工隊伍。”李慕松表示。